动态

动态

动态

论自由和内驱力

发布时间:2023-12-13 10:53:58 来源:动态

  当你感到自己的行为是个人选择的,而不是由外部操控的时,这种“我能做主”的感觉就是自主感(自由)。自我决定论认为,当人的自主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得到满足时,能激发做事情的内在动机。一旦孩子感到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决定权,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他就有更多投入生活的热情。

  我们呼吁父母信任孩子,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允许孩子去体验自主感(自由),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如何放手,让孩子享受自己做主的感觉,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呢?父母要给孩子探索的空间,允许孩子试错,让孩子的能力得到锻炼,也让孩子享受掌控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父母还要侧重于通过与孩子合作探讨的方式,尊重并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并在放手时遵循循序渐进的法则。

  如果我们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是否做某件事、选择如何做这件事,就能轻松的获得“我能做主”的感受,即自主感。如果我们的自主感没获得一定的满足,内驱力就会被削弱,缺乏做事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效率;相反,如果自主感得到了尊重和一定的满足,我们做事情时就会更加有劲头,做事的效率提升,也会对生活更加满意。

  孩子获得自主感,需要周围环境的支持,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相对宽松、有弹性的选择机会。举个例子,父母希望孩子阅读,可以给孩子推荐几本课外书,允许孩子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读,这样孩子就能获得自主感。如果强硬地要求孩子必须全盘接受父母选定的书单,没选余地,孩子就体会不到自主感。

  不少父母都很疼爱孩子,急着想让孩子接受父母觉得正确的、好的做法,并打心底里觉得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父母之所以有这种“为你好”的想法,往往是因为他们没真正看到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加到孩子身上,典型的例子是“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旦变成了过度控制,就会挤压孩子自主发挥的空间。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好比在孩子练习掌舵时,父母抢夺了孩子手中的舵。父母为何会这么做,可能是因其自身有很多恐惧和担心,认为孩子要是不按父母设想的航向前进,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请试想:你正在掌舵航行,旁边有人一直和你唠叨着该怎么操控,并和你争夺舵,你会有什么感受?多半是不舒服的、抵触的,甚至想推开他,让他离你远点。因为人总是希望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为他人的傀儡。

  孩子的自主意识会伴随着成长而慢慢地加强,希望有机会能够自己做决定,展现自己的能力。如果父母处处控制,不让孩子探索如何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孩子就可能会为维护自主性而故意和父母对着干,还可能会变得退缩依赖,成为“啃老一族”。

  父母用爱养育子女,但不愿意放手的爱,可能会将子女吞噬。从根本上来说,父母对子女过度控制,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分清你我,潜意识中希望孩子不要长大,永远和自己处于共生状态。在孩子出生后一段时间,父母和孩子处于共生状态有利于孩子存活下来,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孩子要和父母分离,父母要舍得放手。

  孩子有属于自身个人成长的潜能,不会说话的婴儿会用哭拒绝、用动作反抗,幼儿会说“不要”,会个人选择穿什么衣服或什么鞋子,青春期的孩子会关上门和同学、朋友打电话……父母需要对孩子追求自主感的这些信号保持敏感,逐渐从与孩子共生的状态中撤退。

  如果父母过度控制孩子,孩子就很难活出自己的生命力,也无法变成自我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须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而需要在互动中有主动的发展和创造,孩子的心灵才会完整,才会为自己的存在感到欣喜。

  许多父母在谈到对孩子的期待时,经常会提及一点——希望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谈到孩子的学习,父母的期待更加具体,比如希望孩子做作业不需要外界催促监督,能自己主动学习。那么,父母的美好期待怎么样才可以变为现实呢?

  许多分别针对学校、家庭和企业组织的研究发现,如果老师跟学生、父母跟孩子、管理者跟员工解释当前的任务为什么很重要,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孩子、员工提供选择的自由,让他们拥有自主感,就会比采用奖励或惩罚措施更能激发他们的动力。也就是说,当人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拥有掌控感和自主权,而不是被动机械地执行外界要求时,他更能调动自己身上的资源和能量,并有创造性地去学习和工作。

  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比较期待孩子从小要听父母的话,顺从长辈意志,认为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父母又期待孩子能独自面对外界挑战。问题是,若孩子之前没有练习如何做决定,没机会学习怎么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不容易获得充分发展。此外,若孩子习惯于迎合父母长辈和社会期待,忽视和压抑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需求,那当他面临人生抉择时就很容易迷茫、失去自我。

  如果我们大家都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就要在养育中给予孩子空间,允许他去探索试错,让他拥有自主感,并陪伴着他在跌跌撞撞中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孩子能在一次次锻炼中积累自己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孩子能在心理层面实现与父母的分离,有力量去成为自己。孩子只有拥有应对现实的能力,并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才能真正走向独立自主。

  父母要想支持孩子享受自主感,关键是要在心态上信任孩子。信任孩子,从不苛责控制、不大包大揽开始。(摘自《孩子的内驱力:写给父母的沟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