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产品

产品

中国生物育种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分析报告(2023-2030年)

发布时间:2024-01-01 09:43:38 来源: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耕地相对稀缺,一直以来用世界约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约22%的人口,2021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为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而同期美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1700公斤。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因此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023年一号文件的第一项内容即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04年我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9年开始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逐渐走高。2022年我国进口粮食1468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1.4%,且近三年我国粮食进口占比始终高于20%。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根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对育种基础性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明确了分物种、分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提出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等五大行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抓紧部署实施。

  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按照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部署,加快改善提升现代种业基础设施条件,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全方面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关子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

  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和套牌侵权等工作列入种业振兴党政同责、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考核,强化责任落实。

  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方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快速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必须把企业扶优作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一招,摆上全方面推进种业振兴的突出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入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强化基地属地责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建设现代化种业基地,健全良种繁育和应急保障体系,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全方面实施生物育种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来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实现了由计划供种向市场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很明显的成效,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作出了重要贡献。近10年来,我国已审定、登记主要农作物品种达到3.9万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成效显著,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尤其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突破15000kg并保持国际领先。新品种对水稻、小麦和玉米增产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9%、30.0%和47.3%。蔬菜品种自主率达到87%,主要蔬菜作物品种实现自主可控。杜洛克、长白与大白等主流品种核心群种猪自给率达到90%,黄羽肉鸡品种实现100%自主培育,自主培育的京红京粉系列蛋鸡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对品质、安全、营养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步的提升,这为生物育种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我国种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建立了以长期库为核心、复份库与10座中期库和43个种质圃为支撑、206个原生境保护区(点)为补充、种质资源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率先开展了种质资源的表型与基因型规模化精准鉴定研究,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从无到有,完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黄瓜、大白菜、甘蓝、番茄等主要农作物基因图谱绘制,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蔬菜基因组研究保持国际领头羊。先后突破了杂种优势利用、远缘杂交、诱变、轮回选择、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等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创新体系。自主研发出主要畜禽育种芯片。培育并推广了超级稻、高产杂交玉米、优质专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杂交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育成了光明、深农、华农温氏等种猪配套系、59个肉鸡新品种和系列高产蛋鸡配套系。在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种业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国家将启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物育种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化应用”,转基因则是生物育种的关键技术。1996年美国率先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标志着全球转基因种植商业化正式起步。美国1996年推广转基因大豆标志着转基因技术产业化的开始。1996-202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培养面积从0.02亿公顷增至2.02亿公顷,年均复合增速22%;202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培养面积为2.02亿公顷,占到耕地总面积(15亿公顷)约13%。202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覆盖了27个国家。

  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多个国家2022年农业生物技术报告,阐述各国在转基因作物种植及进口政策方面的最新进展。日本、菲律宾批准新的基因编辑食品;韩国正在推进基因编辑产品的监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批准新的转基因作物进口或种植。各国监管政策趋于宽松,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种植和应用限制范围扩大。2022年,中国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全力支持,并继续强调农业生物技术的进步是国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

  截至2022年9月,日本政府已经批准了198种环境安全产品,其中149种批准在国内种植。截至2022年9月,监督管理的机构已经批准了331个用于食品的产品。2021年12月,厚生劳动省发布了第一个非转基因的基因编辑产品“营养强化番茄”。截至2022年9月,已有两家公司向日本政府通报了三种非转基因基因编辑食品,并都已在日本进行商业销售。

  韩国2021年5月宣布的《基因改造生物体(LMO)》修订草案已于2022年7月提交国民议会批准,法案将确定韩国对包括基因编辑等利用创新技术的产品监管政策,预计2022年底将完成LMO法案的最终修订,并于2023年底实施。

  菲律宾已批准转基因玉米、大米和茄子的转化体,其中转基因茄子于2022年10月18日被批准,转基因大米于2021年被批准,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培养面积2022年达600,000公顷。

  2022年哥伦比亚转基因棉花占总棉花生产面积的91%,转基因玉米占总玉米生产面积的35%。此外哥伦比亚持续生产转基因康乃馨、玫瑰和菊花,并向欧盟、日本等国出口。

  斯里兰卡没有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有效批准。斯里兰卡要求进口食物明确标明转基因原料,且转基因原料超过总量0.5%的产品需要提前核准。但核准机制的缺乏导致基因工程农产品的销售被禁止。

  马来西亚暂时没有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产品产出,但马来西亚进口大量转基因畜牧饲料。截止2022年9月,57种转基因产品被官方批准可以进口或在市场流通。

  新加坡进口大量基因编辑作物,据新加坡粮食署(SFA)统计,共计64种基因编辑作物被批准可被消费或用作原料继续加工。

  2022年是我国的生物育种元年,转基因作物管理办法、《新种子法》也慢慢的开始实施,全国各省陆续出台了因地制宜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2022年4月又新颁发了一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随着一系列措施的铺垫,生物育种商业化的实施在我国渐行渐近,对于已经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的种企而言意义重大。

  对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安全评价系统和法律责任等做了原则性规定。

  明确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安全评价制度、标识管理制度、生产许可制度、经营许可制度和进口安全审批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配套规章;安全评价工作按照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类别,以科学为依据,以个案审查为原则,实行分级分阶段管理;对于进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于研究和试验的、用来生产的以及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种用途实行管理;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负责标识,经营单位和个人拆开原包装进行销售的,应当重新标识。

  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配套规章;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加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加工许可证。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转基因产业化: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转基因科普: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探讨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明确转基因玉米、大豆转化体真实性要求;转基因目标性状有效性要求;回交转育的转基因品种的要求。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物育种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涵盖行业最新数据,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精准把握行业发展形态趋势、市场商机动向、正确制定公司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分析。

  行业报告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方面了解行业及对本行业来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观研天下是国内知名的行业信息咨询机构,拥有资深的专家团队,多年来已经为上万家企业单位、咨询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投资商等提供了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客户涵盖了华为、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建筑、惠普、迪士尼等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